(三)柳公权

(三)柳公权

  柳公权(公元778—865年),字诚悬,是唐代晚期著名书法家,专长楷法。他的书法先学唐初书家,后学颜真卿。他的楷书,既继承唐初诸家侧媚取态,又吸取颜真卿雄强气度,形成具有特点的“柳体”,与颜真卿并称“颜筋柳骨”。他的楷书,笔力劲挺,结构严密,中心攒聚,四边伸张。柳公权留存下来的碑版很多,以《玄秘塔碑》、《神策军碑》最著名,是学习柳体的好范本。

   1.柳字结构

  柳字的结构,一方面稍稍改变颜体完全方正体势,采用“二王”以来侧媚取姿的意趣,结构呈现左紧右舒,右肩稍稍抬起,横画大多是处理成左低右高。另一方面又基本保持了结构的方正,正面视人,吸取了颜体的雄强气势。结体中宫部分点画安排严紧,突出了四边笔画的伸展,如横竖画、撇、捺笔的起笔收笔时,不时地有意超过长度,出现或左伸右短、或右伸左短的笔画。线条粗细较一致,不出现粗细悬殊的横轻竖重的现象,这都是为了表现柳书挺拔刚健的特点。线条用笔以出锋棱的方笔为主,转折处稍有圆转的笔意。(图88)

  偏旁和主体部分结构变化较多。有偏旁重而主体轻的,如“依”、“彼”、“馀(餘)”、“弥”等字(图89),有意强调偏旁的位置和力量。

  偏旁与主体或左高右低,或右高左低,显示结构上的变化,如“接”、“议(議)”、“烬(燼)”、 “源”等字。(图90)


  左右两部分并列结构的字,联系较密切,通过笔画的穿插、呼应,形成一个结构严谨的整体。如“”、“雄”、“亲(親)”、“既”等字。(图91)

  上下结构组成的字,一般呈纵势,长方形,上下呼应,联系紧密,如“皇”、“智”、“响(響)”、“惊(驚)”等字。(图92)

  但是,柳字有的结构也不严密,或过于空虚疏散,如“符”字;或过于偏扁,如“超”字;有的失调,如“待”字等。在临写时,要有所选择。(图93)

  总的讲,临写柳字《玄秘塔碑》,在掌握结体方面,要注意:

  第一,《玄秘塔碑》字体的结构可分三种。一是处纵势长方形结构;二是呈横扁方形结构;三是又小又扁的一些特殊结构。在临写时对结体应有一个大的概念,注意纵横的比例,点画的横斜、长短、竖直都是在这大的比例中变化。

  第二,临写时要注意柳字结体中宫紧密、四面伸展的特点,要看清字中哪些笔画在整个字中超过比例的长度、斜度、横度,这是柳字所强调之处。

  第三,注意此碑中有的结体点画不协调的字,可以不必临写,或者不必完全照临,可以作些调整。如“阐(闡)”字,“門”字过大,“單”字过小。又如“括”字,整个字歪向左方,且偏旁 “扌”和“舌”字也拉开了,这是偏旁横画短,“舌”字横画左方短,“口”字左竖画又斜向右面造成的。(图94)

  2.柳字笔法

  (1)点的写法。柳字中心点变化不多,大同小异。可分两类:一是斜点,即逆笔斜向上左方,斜往右下顿,或露锋,或不露锋。如“玄”、“帝”字;二是竖点,由于字结体长,竖点处在横画中间,即笔锋逆上斜顿后往横画中间运笔,回锋收笔。如“家”、“室”等字。(图95)

  曾字头两点,都采取左顿右撇的呼应写法,如“祥”、“道”、“义(義)”、“盖”;但个别的也有例外,如“僧”字即采取两点顺势的写法。(图96)

  三点水旁写法。柳字的三点水旁无很大的变化,上两点俯下,第三点往上挑,起笔时如捺点后笔提到上头猛往上撇如流星,如“滔”、“法”、“沙”、“注”等字。(图97)

  下四点写法。一般四点左右呼应,右方偏大,左方偏小,各类字体势基本相同。如“无(無)”、“显(顯)”、“然”、“为(為)”等字。(图98)

  (2)横的写法。柳字主笔横画的笔法大致一样,采用逆笔入、往下蹲成方笔,往右行时笔锋稍稍提起,中间稍细劲,到右收笔前再稍稍往下按,逐步加重到收笔时先往上再下顿成蚕头状方笔。如“方”、“大”、“其”、“无(無)”等字。(图99)

  (3)竖的写法。柳字竖画以方笔为主,两头往左成弯曲势,收笔也分垂露和悬针两种。如“千”、“佛”、“不”、“神”等字。(图100)

  (4)钩的写法。竖画钩的写法。柳字的钩很有特点,竖画下蹲收笔用笔尖往左挑,如同树上长刺状。如“殊”、“利”、“东(東)”、“林”等字。(图101)

  抛钩的写法。柳字抛钩似竖画钩的横写,从竖画经弧转入横画到收笔时,把笔肚子往上蹲后提笔往上挑出成尖状。如“光”、“施”、“悉()”、“既”等字。(图102)

  (5)左上、下撇笔法。左上撇笔锋逆入下蹲迅猛挑出,犹如策马挥鞭之势。柳字左上撇,用笔挺拔,方笔而不露锋。左下撇笔,其形态如象牙,长而有捷势,遒劲飘逸。如“水”、“家”、 “教”、“为(為)”等字。(图103)

  (6)右上撇和右下捺笔法。柳字的右上撇势如鸟翻身腾凌而进,但起笔停顿有重和轻之分,重则成圆转浑厚,轻则成方笔挺拔。柳字捺笔一般很重,笔锋逆入以后回锋铺毫逐步往下按,到撇出前稍停顿撇出收笔成出锋,如“水”、“家”、“教”、“来”。或成为不出撇的短捺笔,如“依”字,捺笔成往左收之势。(图103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