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·怀素小草书千字文
怀素(725—799)僧,长沙人。俗姓钱,字藏真,号笔冢,世称僧怀素,素师、释怀素、沙门怀素。与张旭、颜真卿、徐浩、邬彤(怀素表叔)齐名。唐代杰出书法家,擅狂草,对我国书法艺术史上由“篆草、章草、今(行)草”过渡到狂草,做出了巨大的贡献。他自幼出家,曾为玄奘、三藏法师门人,坐禅之余,常书,衣服、墙壁、器物,无不当纸,甚至用芭蕉习字,并名居室曰“缘天庵”。他还把不能用的笔埋在山下,名曰“笔冢”。一天多次醉,醉后方狂书,曾在《醉僧图》上题书,“颠张狂素”成了书坛佳话,世称“颠张醉素”。怀素千字文有多种,而以“小字贞元本”为最佳,人誉为“一字值千金”,遂被称为“千金帖”。此本为怀素晚年所书,全帖无自叙帖之纵放奇趣,不颠不狂,不急不躁,气调尤为清逸,且中规中矩,字体大小一致。初看似漫不经心,实则笔笔合于法度,脱去狂怪怒张,专尚平淡古雅,字与字不相连属,笔道更加苍劲浑朴。反映了怀素艺术创作上的另一种追求。当为绚烂之极而复归平淡之作,故历来为书林所重。明莫如中说:“怀素绢本千字文真迹,其点画变态,意匠纵横,初若漫不经思,而动遵型范,契合化工,有不可名言其妙者”。
狂草渊源于东汉张芝,创派于唐代张旭,驰名于怀素。狂草富有流动感,而运动感是基于不同的节奏和旋律所组成,这就给人一种“笔走龙蛇”的形式美,造成生动的气韵。因而可以说狂草是具有动的美,而真、隶、篆却有静的美,各有千秋。历代论书诗甚为丰富,其中论怀素诗不乏其人,因为诗人们总对怀素的嗜酒、颠奇、醉态十分欣赏,在他们诗中,无不大肆渲染。如果稍加留意,便会发现这各渲染是为其挥毫而铺垫的,怀素作书总是“驰毫骤墨剧奔驷,满坐失声看不及”,这就是他书写狂草的惊人之处。但是,在他的《小草千字文》前,我们不禁惊叹其笔法多样,就是怀素的另一个精神世界,不颠不狂,不急不躁,反而生出一种柔和文雅的气息。“书为心画”,书家精神并不是一味朝一个方向发展,他的兴趣、情绪也有着复杂的一面,《小草千字文》无疑可以和狂草一样,成为人们认识怀素的一面镜子。《小草千字文》作于贞元十五年(公元799的)时,怀素六十三岁,已进入生命的暮年。是卷因明姚公绶评为“一字值千金”,故别称“千金帖”。怀素以狂草闻名,但本卷平淡稳健,表达其暮年心境。这件作品给我们展开一幅恬美安祥、温和靓谧的画卷。一眼可见,其草法源于王羲之的草书,又深受初唐诸家的熏炙,益发不激不厉,圆润委婉,一反怀素那种骤雨旋风的书风。此帖与孙过庭的《书谱》有共通之处,都是纯正的草法,但《书谱》更显轻快、灵巧、清秀。《小草千字文》是怀素的耐心之作,那种一提笔便如脱缰野马的情绪被压抑住了,静坐写千字文,奔腾的浪潮化为潺潺细流,这种转变虽然是精神上的,但是它明白无误地透出了怀素的扎实基本功,用笔的细腻周到,每一笔皆尽力做到刻划完整,在细腻中去巧而增厚重,去方折而添圆润,这正是与《书谱》迥异的。《千字文》是梁武帝命周兴嗣撰写的,怀素将其文字内容作为抒发自己的情绪,是有意为之的。由于字数繁多,也不能象《苦笋贴》、《藏真贴》字数少而顷刻可成,这就需要作者既要有功力又要有情致相结合的本领,怀素在书写过程中,精神轨迹也不平衡,有部分工整端正,有部分偏于狼藉草草,有部分排列适中,有部分忽宽忽窄。从正规处可见入规中矩,从情趣上看,似不经意而为之。欣赏全篇,则美感逐段不一。我们不难感受到,作为很耐心的书写,还是掩盖不了怀素那种不安分的情绪。
公元七九九年,年过花甲的怀素在故里零陵写就这件小草千字文。此作为绢地,共八十四行,一千零四十五字,末署“贞元十五年六月十七日于零陵书时六十有三”,故称其为小字贞元本。在其传世墨迹中,此作极为珍贵,并有一字一金之誉,故又名《千金帖》。此书平淡闲雅,笔墨意趣老辣稚拙,为其晚年代表作。此帖明代为文征明所藏,清末为六舟僧达受所藏,又归徐少圃收藏。帖前有文嘉、宋翠、毕秋帆、六舟等题签,帖后有文征明、文嘉、王文治、何绍基、阮元等来多名家题跋。这卷墨迹,规格为纵二十八点六厘米,横二百七十八点六厘米,为台湾林氏兰千山馆收藏,现寄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。